Image

尹靜芝老師

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



Image

王敏慧老師

福建中學(小西灣)



Image

吳寶儀副校長

梁式芝書院



Image

林秀芬副校長

聖芳濟各書院



Image

馮詠思老師

九龍真光中學



Image

黃妙嫻副校長

沙田循道衛理中學



Image

樊俊朗老師

聖芳濟各書院



尹靜芝老師

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


基金會發現:

尹老師是個一步一腳印,率真,平易近人的老師。認識她的日子裡,基金會也很經歷到被珍惜,我們的需要被記念,實在不難想像尹老師的學生從她身上所經歷的豐富。尹老師任教倫理及宗教科,同時兼任圖書館主任,她不只在其崗位上教導同學美好的品格,更與同學一同關心社會,藉著不同場景,與他們一同發現並經歷生命的可能性。尹老師堅持從不以能力去判斷人的價值,她相信,每個人的存在都重要,而且都有其值得他人欣賞的地方。她又常常勉勵同學,若有堅毅的心,終可完成自己定立的目標。尹老師尤其專注同學一些未被激發,或已有的潛在素質,成為學生的伯樂去鼓勵他們,讓學生發現他們的天空,在那裡飛翔。


王敏慧老師

福建中學(小西灣)


基金會發現:

王老師是一位充滿熱忱和活力的老師。會面當日她分享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,我們發現她沒有讓客觀環境定義自己的經歷或感受,自小帶著樂觀與正面的眼光,看待身邊的人與事。王老師深知社會對學生的要求,也明白學業成績的重要,然而她認為學生生命的內在質素更為關鍵,她盼望於校園中,傳遞正面的價值給學生,盼學生能經歷生命的豐富,並生命本身的滿足。同時,她相信,老師與學生互動,學生不只是學習到知識,更能經歷到有血有肉的老師,得到激勵、啟導和啟發。因此,她的眼光不只在學生身上,更希望能夠帶動更多同工體會到生命教育的重要,願意全情投入參與其中,為下一代多走一步。

吳寶儀副校長

梁式芝書院


基金會發現:

認識吳副校數年,每一次與她互動,總讓人感到溫暖。吳副校於梁式芝書院任教已有三十三年,對學生那份為師為母的心腸,隨著年月愈發深厚,成為了吳副校的內涵,每每談及學生,她那孕育下一代的心實在讓人動容。吳副校重視生命本身,無論教學或是舉辦活動,她視之為一個場景,她更看重的是創造平台與機會,盼望讓學生在其中享受參與,甚至經歷一份踏實的愛。我們從吳副校身上經歷到貼身和貼心的愛,她走近學生,關心他們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每一個關口,與學生同行,照料他們內心的狀態,與學生一同發現屬於他們的天地。

 


林秀芬副校長

聖芳濟各書院


基金會發現:

第一次與林副校會面,聽她分享實在非常感動和觸動。當天她與同校的超凡老師樊老師同場,她分享說,當年的樊老師雖然行為表現有偏差,卻一直是她眼中的高材生。當很多人可能只看見學生的偏差行為和表現,林副校卻看見個別學生生命中的可能性、他的特點與優秀之處,她以不一樣的眼光,去發現學生潛在的特質,並以此啟動學生,這不單是為師,更是成為了學生生命中的伯樂。當年的老師,今天成為副校長,再以領導的身份,與從前的學生、如今的同事,在同一校園同工,我們在其中看見承傳、恢復和盼望,這確實是一幅美麗的圖畫。

 


馮詠思老師

九龍真光中學


基金會發現:

記得超凡老師會面當日,馮老師一開始尊榮她的母校,因為她於母校第一次體會到,老師不只關注學生的成績,更會全方位關心同學,校園關愛的氣氛十分濃郁,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句簡單的說話,也能感動學生。中學時期的經歷深深影響著她,到現在她作為老師,也承傳著這個關愛同學的精神。馮老師八年來在九龍真光中學默默耕耘,教導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,有時甚至需要以英語來教導中文。八年來遇上過不同的挑戰和難處,馮老師因看見學生的需要,縱有不易仍一一堅持陪伴學生走過。


黃妙嫻副校長

沙田循道衛理中學


基金會發現:

回想基金會初次到訪學校與黃副校會面,正值學校的堅毅週,她用心地向我們講解各項活動和佈置,其中她特別介紹同學巧妙設計的展板,對同學的欣賞和支持溢於言表。後來於超凡老師面談,她提及自己小時候平平無奇,卻因著老師看見她,關心並信任她,這些經歷在後來成為她踏上教育路的動力。黃副校極具親和力,所流露的氣氛不帶著判斷,也因著她的心十分敞開,學生在她身旁很自然經歷到安全並有陪伴的感覺,因此更容易分享內心的掙扎,卻不覺得自己是負累。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,她一直透過認識、聆聽、陪伴所接觸的學生,單純地用心去看見,去發現,珍惜眼前每一個生命。

 


樊俊朗老師

聖芳濟各書院


基金會發現:

每次與樊老師會面傾談,都感受到他內裡那份動力和活力。他是聖芳濟各書院的舊生,初中時因操行及成績欠佳而未能原校升讀高中,需到另一所學校升學,他感受到新校及母校老師對自己的關懷,回望舊日的自己,能夠自省,珍惜仍然在學的機會,也慢慢發現學習的樂趣。於大學時期,發現自己對教學的熱誠和興趣。數年前,他以老師身份重返母校,與昔日的老師一起同工,盼讓學生於校園得以孕育。他感恩自己能有機會走到今天,深知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經歷他所經歷的,故盼望創造機會給下一代。現在他也活出昔日經歷過的亦師亦友的同行與關愛,與學生同頻共振,十分寶貴。
全心全意付出的老師—林sir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