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歷真實的愛 開啟真實的我

LPDEF生命教育文章

經歷真實的愛 開啟真實的我

筆者很喜歡《小王子》一書,雖然第一次讀這故事時已是個大學生,但好像人愈大,反而愈能體會擁有童真的寶貴。2015年,《小王子》電影版於香港上畫,喜歡小王子的我當然不會錯過!

電影版以另一故事線包裹著小王子的故事:一個非常早熟及成熟的初小女生,遇上一個充滿童真的老伯伯。女孩自小受媽媽訓練和栽培,立志考入名校,因為升學的關係,與媽媽搬進一個高尚的地段。住在附近平房的成年男女,身穿沉色洋裝,語調冷淡,態度冷漠;然而,女孩新屋旁邊的老伯伯卻很不一樣,前院後院種有朝氣勃勃的大樹,他一身鮮黃色的飛機師裝束,為人熱情友善,簡單直接;無論是性情、裝扮,甚至房子,都突顯老伯伯率真的一面。

有一日,老伯伯將小王子故事的一頁摺成紙飛機,飛到正在溫習的小女孩面前。她看完有很多疑問,忍不住走去問伯伯:「小王子在沙漠做什麼?真奇怪!那裡沒有食物、沒有水。我讀過基本的天文學,課上沒有提過其他星球有生命…」小女孩從一個非常批判性的角度來讀小王子這故事--這不也是我們生活的寫照嗎?當至親友好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日常瑣事,我們通常以局外人身份,提供分析與辦法,還是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,表達諒解和明白呢?

在香港這知識型的社會中,我們追求學識學問,講求數理邏輯,以擁有愈多知識和見識來建立自信,為別人提供客觀的分析和洞見來建立身份。有意無意間,我們呈現了一個功能模式的自己,在人前只展示這個多年來不斷自我增值的自己,以為這樣就能賺取別人的尊重和信任。我們努力經營自己的形象,別人都習慣了這個能幹的我們,我們也習慣了這樣能幹的自己。但是,我們的表現、能力、形象的總和,就等於我們本身嗎?

故事中的老伯伯年紀雖然很大,在人前卻依然孩子氣,他冒著被嘲笑、被拒絕的危險,將自己最真實最真摯的一面流露出來。懷著這份勇氣和堅持,他不但圓夢,亦恢復了小女孩的童心和對生命的重視,讓她重新檢視生命中的優次。小女孩的改變源於與老伯伯的相遇,他那顆真誠敞開的心,比起他所說的故事,更加吸引小女孩。我們平時引以自豪的,是我們所做的(what we do),還是我們自己(who we are)?生命與生命的相遇,源於心與心的響應;真實的相遇,源於敞開的心。

或許我們都像小女孩一樣,從小被栽培成為一個能幹的人,懂得處理任何難題,只是不知不覺間,將自己心底深處的感受和真我埋藏起來。但願我們都能經歷小女孩所經歷的,遇見一份與我們心底響應的愛,開啟那個真實的自己。


一個打開的頭腦,能接收新資訊;
一個敞開的心,能擁抱愛。


Share this Post